•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学校主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教学 > 专业介绍 > 蚕学 > 专业动态 > 正文

    中国科技新闻网:重振丝绸之路,圆中国梦——记沈阳农业大学柞蚕研究团队

    【来源:     日期:2017/03/28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二千多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带去了华丽秀美的丝绸服饰,也传播了古老灿烂的东方文明,同时将西方文明带给了东方世界。作为丝绸文明的织造者之一——柞蚕用其娇小的身体承载着东方的文化和精髓。
    沈阳农业大学柞蚕创新团队是以国际野蚕培训中心、辽宁省昆虫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农业大学柞蚕研究所为依托平台,由沈阳农业大学示范专业——蚕学专业和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的教学科研骨干成员组成。近年来,团队主要开展了柞蚕种质资源分子系统学、柞蚕功能基因及蛋白质组学、柞蚕病虫害的分子鉴定与分子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团队带头人—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秦利教授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对柞蚕的研究,在对柞蚕这一小小的物种产生好奇心下,三十多年的不断研究,秦利教授对柞蚕有了深刻的了解。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这必将给蚕业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让我们沿着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探索柞蚕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前景,圆重振丝绸之路辉煌的中国梦。
    兴起柞蚕业,辽宁省得天独厚

    柞蚕起源于中国,是人类最宝贵的生物资源之一,柞蚕业是蚕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产茧量占世界总产茧量的90%。如今,柞蚕及柞蚕产业已在中华大地闻名遐迩,已成为我国特色产业之一。

    2015生态柞蚕讲座

    秦利教授表示,柞蚕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是山区人民赖以生存、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柞蚕业已成为我国山区农村难以替代的主导优势产业,为生物防治、医药等行业提供了最珍贵的物质基础,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同时是世界柞蚕业科技成果的集中发源地,一直保持着柞蚕业实用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几乎全部的柞蚕业实用技术均出自我国,在柞蚕品种改良与种质资源研究、柞蚕病虫害防控、柞蚕场建设与利用、柞蚕放养方法的技术革新及柞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始终引领着世界柞蚕产业的发展方向。
    秦利院长指出辽宁省已被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的战略构想范围,利用国家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发展古老而又符合时代气息的蚕丝业,必将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并且辽宁柞蚕产业也具备兴起的条件:
    (1)自然地理环境为辽宁柞蚕业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柞蚕以柞树叶为食,辽宁省东起辽东半岛、西至辽西山区,到处都是天然养蚕场并且资源气候条件优越,长白山和千山山脉的岫岩、凤城、宽甸、盖县、西丰和新金、海城、辽阳等县为重点产区。
    (2)柞蚕业是辽宁省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悠久的柞蚕生产历史让辽宁省蚕业产、学、研机构体系完整,技术人才优势明显,科技支撑力强。
    (3)辽宁省种茧、商品茧基地和茧丝加工销售体系完整,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广阔。
    (4)柞蚕繁殖周期只有2个多月,在辽宁一年饲养两季。
    (5)随着科学技术与柞蚕业的发展,现代柞蚕业开启了开发食药用新产品、生物质材料以及丝绸文化等全方位、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模式。
    积极研究,成绩斐然
    秦利院长认为辽宁省柞蚕产业虽在资源、技术等诸多方面具有优势,但随着柞蚕产业的发展,柞蚕茧产量与产值的提高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生态友好型柞蚕放养关键实用技术需求日趋强烈,辽宁省柞蚕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优势并未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柞蚕种质资源评价等相关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柞蚕种质资源的主要经济与生物学性状研究与鉴定评价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柞蚕基因组分析和柞蚕功能基因的挖掘与应用、运用远缘杂交及柞蚕转基因技术,探讨主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改良方法,创造新型柞蚕育种素材等相关研究进展缓慢。
    第二,随着柞蚕蛹、蛾等食用市场和综合利用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加大,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使现有的品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更高层次需求。首先,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整个柞蚕产业正逐步北移,吉林、黑龙江等省份对柞蚕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逐年加强,发展柞蚕产业的积极性普遍高涨,而不能忽视的是上述省份蚕场资源优于我省。
    第三,由于柞蚕放养于野外,病虫害的威胁成了影响柞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对我省柞蚕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主要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柞蚕空胴病、柞蚕饰腹寄蝇病。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和柞蚕空胴病为传染性病害,一般年份的发病率为30%左右,严重年份可达50%,甚至更高。而且近几年正逐步向北蔓延,已扩散到我国柞蚕茧繁育基地吉林蚕区,对该地区乃至全国柞蚕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第四,柞蚕放养不可或缺的资源条件是柞蚕场,开展生态型柞蚕场建设研究对于保护、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提高柞蚕产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过去柞蚕场一场多用(养蚕、打柴、放牧等)及多年掠夺式经营,部分蚕场柞树生长势衰退,产叶量降低,使得蚕场资源日趋紧张。
    第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对柞蚕研究的逐步深入,柞蚕资源因其独特的功效而成为国内外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养蚕不再限于缫丝,更多的柞蚕资源在食品、保健、医药、日化及生物防治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目前市场上的柞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绝大多数属于粗制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第六,目前在柞蚕实用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一些研究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柞蚕品种系统选育目前主要依靠性状观察,育种手段落后。而柞蚕细菌性和病毒性软化病近年来持续发生,其病源及发生规律有待于深入研究;而柞蚕微粒子病发生依然严重,传统的镜检手段一直沿用至今,灵敏度低,柞蚕种茧的质量难以有效控制。
    所以,为了继续保持辽宁省柞蚕研究的国内外领先地位,满足不断增长的不同的市场需求,秦利教授率领的团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利用基因组学、分子系统学等技术手段,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该团队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获得2项辽宁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该团队总结柞蚕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先后出版了《柞蚕蚕种学》《柞蚕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柞蚕病理学》等专著,系统全面的总结了在柞蚕种子资源、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柞蚕免疫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发表科研论文125篇,其中SCI收录35篇,这些著作的发表和出版奠定了柞蚕种科学基础,为柞蚕分子免疫研究及抗病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并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指导柞蚕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

    柞蚕团队

    柞蚕创新团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成就卓著,同时也获得了各种赞誉。“蚕的生物电磁效应研究”、“柞杂6号选育的研究”均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3等奖;参加主持的推广项目有“柞蚕杂交种推广”及“岫岩县柞蚕高产稳产新技术的研究”,目前,已累计推广柞蚕杂交种1000多万亩,年均推广柞蚕新品种及杂交种约100多万亩。主持完成的“柞蚕新品种沈黄1号选育及种质资源创新的研究”以及“柞蚕新品种沈黄2号及杂交种沈黄2号×特大”项目已通过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并且通过辽宁省种子管理局组织的专家审定,登记备案为新品种和杂交种,2004年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柞蚕脓病、空胴病实用防控技术研究,与柞树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获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奖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九种绢丝昆虫线粒体12 SrRNA基因的序列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2009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
    柞蚕业从古代走向未来,从平凡走向辉煌。经过人们勤劳智慧的双手,一方面不断创新柞蚕茧生产的科学与技术,发扬光大传统的养殖技术与方法;一方面致力于茧丝绸工艺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利用柞蚕优良特性,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借“一路一带”建设的契机,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实现柞蚕业的再次腾飞,创造辉煌。
    天辽地宁,大自然的厚泽,为辽宁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勤劳勇敢的辽宁人更是把大自然的恩惠作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传播、继承、弘扬古丝绸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扬光大,让传统的柞蚕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辽宁经济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7年3月2日中国科技新闻网)
    链接:http://www.zgkjxww.com/lsny/1488418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