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沃土,聚焦农业,根植辽沈大地,致力人才培养。他扎实推进教学改革,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培养创新人才;他以制约作物产量提升的瓶颈问题为出发点,解决产量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他以扎实的工作和突出的业绩践行党的教育方针。
——题记
在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有着这样一位共产党员。在支部党员心中,他是努力拼搏,处处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奋斗青年;在学生心中,他是学识渊博的领路人;在同事心中,他是有求必应的热心肠。每当提起他,师生们都对他赞不绝口。他就是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党支部的优秀党员刘琛。
刘琛毕业于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现任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十余载从教路,十余年三农情!刘琛凭借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赤诚,积极投身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将对党的热爱化作春风雨露,滋润每名学生的心田,他也因此得到学生的爱戴、同行的好评、领导的褒奖。先后荣获沈阳市拔尖人才、沈阳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共产党员先锋岗、沈阳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一张张奖状中不仅展现出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同时也凝聚着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认可。
志存高远投身奉献、无怨无悔立志农业
凭借着对生命科学的热爱,2003年高考刚刚结束的刘琛在志愿填报书各批次上清一色地选择了生物学相关专业,并如愿考入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学习。时间转眼来到2006年夏天,面临考研和就业时,他再次选择了接受研究生教育。不同的是,这次他选择了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并最终考入我国现代农业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农业大学。每当被问起初衷时,他总是用坚定的声音回答:“农业需要现代化,我国农业需要有学识的高级人才,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是我的追求和梦想”,在研究生期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立志为国家农业发展奋勇前行。经过6年的学习,刘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了过硬的实验技能、形成了严谨的科研思维。博士刚刚毕业的他来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从事大豆相关研究。在起初工作的三年里,刘琛意识到科学研究要注重理论创新,以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为突破口展开研究。为了更好地从事农业科学研究,2016年他放弃了研究所的高薪,来到沈阳农业大学这样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就职。用他的话说:“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我享受传道授业解惑的愉悦感,能用我的学识和思想影响我的学生,让他们也都喜欢农业、热爱农业、从事农业是我毕生的追求”。
把脉人才培养短板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在初来沈农工作的一年里,刘琛发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对课件上的内容不是十分感兴趣。为了扭转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局面,他深入学生中间搞调研,和学生代表谈心谈话,虚心地向其他党员同志请教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逐渐放下戒备,打开心扉。学生表示,课堂讲授的知识点枯燥乏味,想要学习这些知识只能凭借记忆,不知道这些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何用途。学生的一席话让刘琛产生了深深的思考,现行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农业创新人才,应该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适应未来农业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刘琛决定从所教授的《动物生理学(II)》和《专业英语》两门理论课,以及《动物生理学实验》和《基因功能研究方法》两门实验课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在理论课教学方面,刘琛首先对所有章节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在每个知识点后添加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原理后面都有与之对应的实践意义。通过五年的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升,课间围在老师身旁讨论问题已成为他课堂上的常态。《专业英语》是一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课程。刘琛在一次课间与同学闲聊中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对这门课程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觉得《专业英语》和《大学英语》公共课没什么两样。这使刘琛意识到,如何挖掘《专业英语》的课程特色,让学生真正达到《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随后,刘琛将专业知识、专业词汇和英文文献写作有机结合,开创了“专业知识英语讲、外文文献中文讲”的特色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刘琛也因此获得了学校教学督导员老师的好评。
为了补齐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短板,刘琛开设了《基因功能研究方法》实验课程,将最新的实验技术融入实践教学,使学生未来就业时能够具备良好的技术储备,凸显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优势。鉴于刘琛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良好举措,他主持了本科生教学改革、优秀毕业论文培育项目等多项教学研究立项,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教材1部。他指导的多名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而他本人也获得了2022年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三等奖,2022年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校本科教学一等奖等成绩。每当提起这些,他总是谦虚地说:“荣誉是对我的鼓励和认可,我将继续努力,为学院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应有力量”。
春风化雨润心田 润物无声育新人
生物科学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支部成员下乡村搞调研、进学校做科普,辛勤的汗水洒遍省内各地。在党支部特色活动的感召下,他认识到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他常说,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刘琛深知学生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在学校最缺少的就是温暖和关爱。刘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学生小吴同学经常请假外出,而且报名缴纳人身保险后又拒绝缴纳费用,也因此和班级干部产生了矛盾。刘琛在得知此事后,与小吴取得了联系,详细了解小吴的真实处境。原来,小吴家境贫寒,家中还有年幼的弟弟需要上学,每年的学费对小吴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她需要经常外出勤工俭学补贴家用。可是,已经报名录入系统的保险信息无法更改,而小吴却囊中羞涩。为了打消小吴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刘琛自掏腰包为小吴垫付了500元保险费用,并叮嘱小吴一定要好好学习,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经济上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解决。那年的教师节,刘琛的办公桌上收到一张精美的贺卡,上面写道:“老师,您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师恩难忘!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努力学习,将来也用爱心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这是老师最大的欣慰。
刘琛是学生心中值得信赖的师长。2020年元旦,学院2017级研究生小蔡突然拨通了刘琛的电话,电话那边小蔡的声音微弱,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情形。原来,小蔡腹痛难忍,已经有一天一夜了。可是,当天是元旦,天又下着小雪,如果不是没有办法,谁又会在这个时候联系老师呢?放下电话后,刘琛当机立断,亲自驾车来到小蔡宿舍,并将小蔡送到463医院进行救治。原来,小蔡患上了急性阑尾炎,急需手术。由于来得匆忙,加上小蔡家境贫寒,手术费用让小蔡犯了愁。看到学生遇到困难,刘琛主动安慰小蔡不必担心,老师会帮助你的。最后,刘琛垫付了5000余元手术费用,使小蔡转危为安,脱离了危险。手术后,刘琛还买了营养品和1000元慰问金看望小蔡。小蔡毕业时在他的学位论文致谢中深情地写道:“我要感谢刘琛老师,不管是实验还是生活中您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每次实验出了问题,是您耐心细致地帮我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教导我如何解决。在生活上您也对我照顾有加,去年我得了阑尾炎,是您陪我去医院做的手术,并帮我垫付了医药费。”这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学生的感恩之心。为行李丢失的困难学生捐款、校庆为学校发展助力、号召全体师生为家庭出现车祸的困难学生捐款等实际行动,彰显党员的先进性。刘琛用自己的行动感化着身边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
教学科研有机融合 全面助力人才培养
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刘琛在科研和乡村振兴的路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一贯秉承科研引领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发展理念。在最初选择科研方向时,他就立志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瓶颈问题。他注意到,大豆属于直根系作物,根系不发达,生产中常常因为养分吸收不足产生落花落荚的现象。为了有效改善大豆根系结构,减少大豆花荚脱落问题,刘琛鉴定到参与大豆侧根发生的基因,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相关研究内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科研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3篇,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
另外,刘琛将研究的领域扩展到种业生产。玉米是典型的杂交育种作物,生产中需要大量制备杂交种,用于农业种植。刘琛针对玉米制种田中母本需要去雄的问题,鉴定到雄性败育基因,并对其作用机制展开研究,最终发现了花粉特异类受体蛋白激酶调控花粉发育的机制。这一成果为玉米雄性不育系的培育提供了基础,有望在玉米杂交种生产中得到应用。相关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批省级课题2项。
农民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和义务传播农业科学,促进农业生产。刘琛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学校、村镇,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积极参与作物科学种植、动植物资源普查、入侵植物防控、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活动,他真正做到了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刘琛总是将科研上的成果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启发了他的科研思路,教学相长、教科相长的模式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铺就了一条创新之路。他常常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在农业生物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路上不断前行!”这就是他——一名致力于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共产党员。
(推荐:崔娜 编辑:张庆欢 审核:王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