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学校主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专业介绍 > 正文

    动物学

    【来源:     日期:2020/04/21    浏览量:  】【打印本页】 【关闭

    一、学科概况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形态、分类、生理、行为、发育、遗传与进化、生态等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动物学学科由原畜牧学一级学科下的1995年成立的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蚕、蜂;农学)和原生物学一级学科下的2006年成立的动物学(理学)整合而成。原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蚕、蜂)是我校最有特色的传统学科之一,其依托的沈阳农业大学柞蚕研究所是国内外唯一专注于柞蚕研究的单位。新组建的动物学学科依托辽宁省昆虫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为柞蚕产业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研究单位。

    学科的核心研究对象是我国最有特色的农业昆虫——柞蚕,服务对象是柞蚕产业。柞蚕产业是我国的传统的民族产业,发源于山东,兴盛于辽宁,涉及柞树、蚕丝、食品、化妆品、生物医药等领域。目前,全国有11个省(区)有柞蚕生产,年产茧(蛹)80000 t,占世界总产量的90%,

    其中辽宁的产量又占到我国的70%。柞蚕属于稀缺资源(2007农业部),茧可制丝(自然界最长的蛋白纤维),幼虫、蛹和蛾可食用(欧洲Skyfood 2019评价:最有潜力的食用昆虫),幼虫是观赏昆虫(孩子们的评价:最萌的毛毛虫)。

    同时,学科关注食品与农业安全问题,利用动物细胞与模式动物模型,围绕环境和食品中残留的激素、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对动物生理及生殖健康的危害与作用机制及挽救等问题,分析农残对细胞的毒理作用,寻找农残的细胞内作用靶点,为揭示人类生殖异常、肿瘤及慢性病的发生原因提供新的思路,保障人们“吃”的安全健康。

    图1五彩柞蚕幼虫

    图2柞蚕菜谱 图3柞蚕丝服装

    图4 胚胎单细胞显微注射修复农药残留损伤线粒体导致的氧化胁迫

    二、师资队伍

    学科成员现有1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人和千人层次3人、辽宁省“十千百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人层次1人、高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入选者1人、沈阳市高层次人才3人,担任国际野蚕学会、中国蚕学会、辽宁省动物学会、辽宁省昆虫学会等学术组织的重要职位。

    学科带头人:刘彦群教授

    学科成员:秦利、马世良、王世富、刘彦群、石生林、杨瑞生、姜义仁、夏润玺、李群、唐爽、

    王勇、张梅、于明曦、蔡雯洋

    博士生导师:秦利、马世良、刘彦群

    硕士生导师:秦利、马世良、王世富、刘彦群、石生林、杨瑞生、姜义仁、唐爽、王勇

    三、研究方向

    学科立足农业发展趋势,突出柞蚕研究方面的特色与优势,围绕柞蚕生物学、昆虫营养与饲料学等中心任务,为新型柞蚕产业服务。同时,围绕农药残留对生理及生殖健康的影响等问题开展研究,为保障食品与农业安全提供参考。

    1.柞蚕生物学开展遗传资源评价、育种理论与新技术、生长发育调控、蚕丝材料学、免疫与病原微生物、虫害防控等研究,探讨优良性状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和遗传机理,为柞蚕生产的“提质增效”以及新型柞蚕产业的构建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该方向是我校最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国内外居于领先水平。

    2.昆虫营养与饲料学围绕食用柞蚕品质,开展营养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和代谢途径研究,通过营养和饲料调控,生产高品质、多样化的食用柞蚕产品;开展饲料植物资源的评价、饲料植物生物学、饲料与营养生理等研究,提高饲料的利用营养价值及转化率。

    3.动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围绕动物生理、发育与免疫,以动物细胞和小鼠等为研究对象,开展天然产物对动物细胞增殖转化和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食品残留激素与动物激素相关疾病的关系、小鼠胚胎发育分子机理以及农药残留对胚胎植入和生殖健康的影响等研究。

    四、科研项目与成果

    近10年来,学科成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项目1项、辽宁省科研项目20多项,科研经费近15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近百篇);培育柞蚕新品种2个;获发明专利1项;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

    2019年,刘彦群教授团队有3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

    重要的学术成绩有:(1)发现了家蚕的野生祖先是中国北方野桑蚕,家蚕的起源地在我国北方地区;(2)首次证实了野柞蚕亚种的存在,为“柞蚕是由野生柞蚕驯化而来”的观点提供了证据,驳斥了印度和美国学者提出的“柞蚕是温带柞蚕的人工饲养类型”的观点;(3)首次揭示了柞蚕的品种遗传结构模式与家蚕相反(前者60%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品种内,而后者80%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与品种间),柞蚕幼虫的体色并不能真实反映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首次发现家蚕起源地在中国北方地区。(A)线粒体基因组证据揭示了中国野桑蚕的北方种群和南方种群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化。左图为取样点的地理位置,右图为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的进化树 (B)中国野桑蚕与家蚕的进化关系模型。家蚕的直接野生祖先来自中国北方野桑蚕